氟离子浓度分析仪的测量规程涵盖仪器准备、校准、样品处理、测量操作、数据处理与报告五大核心环节,具体规程如下:
一、仪器准备与检查
开机预热
打开仪器电源,预热10-15分钟(部分仪器需预热至稳定工作状态)。
检查仪器外观,确保无损坏、裂纹,各部件连接牢固,显示屏清晰可见。
对于新仪器或长时间未使用的仪器,需进行预热以消除温度漂移影响。
电极准备
氟电极:用去离子水清洗后,用待测液润洗2-3次。若电极长期未使用,需在低浓度氟离子标准溶液(如10⁻⁶M)中浸泡活化至少1小时。
参比电极:补充内充液(如3.5mol/LKCl溶液),确保液位正常,液接部无堵塞。
传感器检查:对于在线监测仪器(如FBM-160),检查传感器是否直接浸入水样,确认无气泡附着或污染。
二、仪器校准
标准溶液配制
根据仪器说明书要求,配制至少两种不同浓度的氟离子标准溶液(如10⁻⁴M和10⁻⁶M)。
若测量高浓度样品,需配制更高浓度的标准溶液(如10⁻²M),并确保标准溶液浓度覆盖待测样品范围。
校准操作
两点校准:将电极依次浸入低浓度和高浓度标准溶液,待读数稳定后,输入对应浓度值完成校准。部分仪器支持多点校准(如3点校准),可提高准确性。
自动校准:部分仪器(如MP523-04)支持自动两点定标,通过斜率、截距双参数校正保证测试结果准确。
记录校准系数:校准完成后,记录校准系数或仪器显示的校准曲线,以便后续测量时使用。
空白实验
将去离子水注入样品室,调整仪器至最佳工作状态,记录仪器显示的读数,以消除仪器本身可能存在的误差。
三、样品处理
样品采集与保存
采集样品时避免污染,使用聚乙烯瓶等惰性容器盛装样品。
若样品不能及时测量,需加入保存剂(如浓盐酸)并冷藏保存,防止氟离子浓度变化。
样品预处理
低浓度样品:若样品浓度低于标准溶液低浓度,需进行浓缩处理或选择更灵敏的测量档位。
高浓度样品:若样品浓度高于标准溶液最高浓度,需进行稀释处理。稀释后需记录稀释倍数,以便后续计算实际浓度。
干扰物质去除:若样品中含有大量钙、铝等干扰物质,需加入总离子强度调节缓冲液(TISAB)络合干扰离子、稳定离子强度和pH值。TISAB配方通常为:57ml冰醋酸、58g氯化钠、4gCDTA,用蒸馏水溶解后,滴加5mol/LNaOH调节pH至5.0-5.5,最后稀释至1升。
样品注入与静置
将处理好的样品注入样品室或烧杯中,避免溢出。
注入样品后,关闭样品室盖或盖上表面皿,静置样品至澄清,去除悬浮物。
四、测量操作
测量参数设置
根据仪器说明书设置测量参数,如测量范围、温度补偿等。
若仪器支持自动温度补偿,需插入温度补偿电极或输入样品温度值。
样品测量
实验室仪器:将电极插入样品溶液,开启搅拌器(避免剧烈搅拌防止气泡附着),待读数稳定后记录氟离子浓度值。
在线监测仪器:如FBM-160,传感器直接浸入水样中即可测量,响应时间小于60秒。
重复测量:为确保测量结果的可靠性,可进行多次重复测量,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。
异常处理
若怀疑样品污染或仪器故障,需重新进行样品处理或更换仪器。
若测量过程中电极读数漂移过大,需检查电极是否老化或污染,必要时更换电极。
五、数据处理与报告
数据校正
根据校准系数或校准曲线对测量结果进行校正。例如,若测量读数为0.5mg/L,校准系数为1.2,则实际浓度为0.6mg/L。
若样品中存在其他干扰离子且已加入TISAB等去干扰剂,需根据干扰系数进一步修正测量结果。
结果报告
报告中应详细列出测量过程、样品信息(如样品名称、采集时间、保存条件等)、仪器参数(如测量范围、温度补偿方式等)、数据处理方法(如校正系数、干扰修正等)。
对于多个样品的测量结果,需进行统计分析,计算平均值、标准偏差等统计量,并评估测量结果的可靠性。
仪器维护
测量完成后,关闭仪器电源,清理样品室或烧杯中的残留样品。
用去离子水清洗电极,并用干毛巾擦干。氟电极可浸泡在少量氟离子标准溶液中保存,参比电极需补充内充液并保持液接部湿润。
定期对仪器进行维护保养,如清洗传感器、更换老化部件等,以延长仪器使用寿命。